百余项精品赛事已经成为“双奥之城”北京的一张亮丽新名片,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建设则是一台助推国家战略、推动城市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强劲引擎。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服贸会上,体育服务专题以“赛事名城 链动全球”为主题,不仅成为体育品牌发展的展示舞台,更生动诠释了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标志着北京在迈向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探索中持续推进,以体育为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打造“双奥100”核心引擎
中国网球公开赛、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(WTT)中国大满贯赛、北京马拉松、2026年短池游泳世锦赛、2027年田径世锦赛、2029年游泳世锦赛……未来几年,这些重量级赛事将陆续在“双奥之城”北京精彩上演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丰表示,北京拥有世界级的场馆群、专业的赛事人才队伍、丰富的运营经验和良好的国际声誉,“双奥遗产”是北京独特的竞争力之一。国际滑联曾称北京为“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”,这些都是引进国际顶级赛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。
基于这一优势,北京已全面启动“国际赛事名城”战略建设。北京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范亚兵介绍,北京抓住“双奥之城”的历史机遇,推出“双奥100”核心引擎战略,设计了“开年季、潮动季、燃情季、冰雪季”等四季主题,并创新月度特色活动,全面实现“周周有赛事、月月有亮点、季季有精彩”的目标。
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表示,国际赛事名城的发展高度契合北京“四个中心”的战略定位,尤其是服务“国际交往中心”功能,同时成为展示中国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和讲好“中国故事”的载体。
在赛事运营中,北京注重平衡国际赛事引进和本土赛事品牌的培育,通过打造北马、中网等具有高商业价值的自主赛事IP,减少对高成本引进赛事的依赖,同时建立长期收益机制。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指出,北京不仅专注提升赛事品质,还力求将单项赛事长期落户北京,这体现了“双奥之城”在赛事运营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。
培育赛事经济增长动能
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在首钢园区举办的北京极限运动汇,用冬奥遗产结合工业遗存的场地,举办跑酷、体能、冰球等赛事,同时融入市集、餐饮、车展等多元场景,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,展现了“工业风+赛事”的消费新业态。
北京通过“赛事进景区、进街区、进商圈”的模式,激发了城市消费新活力。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表示,将赛事与城市特色场景深度融合,让体育赛事不仅能吸引观众,也能为市民提供日常“举步可就”的体育服务与体验。全年的万余场体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消费潜力,还成为焕发城市活力的新动力。
“十一”期间,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赛在国家网球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,两大赛场激情上演,为观众带来极致赛事体验的同时,也直接推动了京城的赛事经济发展。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强调,通过创新“赛事+”融合发展模式,比如赛事与潮玩、特许、会展等相结合,进一步延展消费链条,助力文商旅体产业深度融合。
现代体育消费已从单纯的赛事观赛向“体验式消费”方向转化,消费者更加看重赛事与社交、文化休闲的融合性。在蒋依依看来,体育消费应以赛事IP为核心,辅以城市文旅资源整合,激活周边经济链条,以赛事为契机推动区域文化旅游消费的深度发展。
书写“双奥之城”未来篇章
面向未来,北京体育领域将持续深化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综合发展,在赛事经济中进一步扩大人群体验,提升赛事的综合效益,同时充分利用双奥场馆与资源,为社会组织赋能,培育头部企业,最终形成服务链条延展的高质量发展体系。
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唐彬表示,北京将通过强化国际赛事布局、优化夏冬均衡赛历以及引进高品质国际赛事,持续打造中网等传统赛事IP,同时培育新的赛事品牌,像“北京国际公开赛”等。而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赛事服务体验,成为未来赛事运营的新方向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丰认为,体育经济将成为强化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重要动能。结合国家政策背景,北京体育不仅将助力经济内需增长,还将深入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,为建设“赛事名城”提供新的机遇与空间。
2025年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主论坛以体育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再次明确了北京探索“国际赛事名城”道路的重要方向。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张家明强调,北京应发挥“双奥之城”优势,同时结合首都的战略定位,走出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提出,北京在场地资源、体育人口和顶级赛事方面具有较强发展潜力,通过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,不仅提升城市发展水平,也增强大众的幸福感和凝聚力。

面向未来,北京将继续依托奥运遗产,深度融入城市活力,推动群众体育、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并驾齐驱,形成兼具全球影响力和地区示范效应的“北京范式”。于庆丰表示,北京将在打造赛事引擎、激发消费动能和焕发城市活力方面下功夫,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体育路径”,书写“双奥之城”新的篇章。